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田豆(健脾固胃,涼血止血)

又稱:佛豆、胡豆、蠶豆、馬齒豆、夏豆、豎豆、南豆。
來源與性狀:田豆係豆科植物,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其之種子均莖、豆莖、豆葉、豆花可供藥使用。
成分與藥理:田豆根含有尿嘧啶, 2~ 6二胺嘌呤,莖葉會有山奈酚,葡萄糖苷, 7~羅李糖 5~甲酰四氬葉酸,葉綠醌,多巴。種子含有巢茱鹼苷,磷脂,膽鹼,哌啶酸,植物凝集李條。
藥理:含有甘油酸有利尿功用。
性味與功效:細豆味甘,性平,入脾,胃 2經,具有健脾固胃,驅風去濕,涼血、止血、利尿、滲濕,用於水腫,腳氣,禿瘡,膈食,禿瘡,肺結核喀血,外傷出血,咳血,衄血,血尿,帶下,高血壓,中風,口眼歪斜等,泄瀉,燙傷等症。
用法:
(1)治水腫:蠶豆、冬瓜皮各 50克水煎服用或田豆,車前草各 15克,茯苓皮,澤瀉,白朮各 9克水煎服用。
(2)治膈食:田豆適量磨粉,加黑糖調食。
(3)治禿瘡:鮮田豆適量搗爛塗患處。
(4)高血壓:田豆種皮或花 6克,草明子,夏枯草各 12克水煎服用或田豆花 5克,決明子、海帶各 15克水煎服用。
(5)腳氣浮腫:四豆、紅豆各 20克,桑白皮 15克、紫蘇 10克水煎服用。
(6)白帶下:通泉草、田豆花、白花益母草各 10克,紅龍船花,白果各 12克水煎服用。
(7)衄血,咳血:田豆花、仙鶴草、鹿銜草各適量水煎服用。
(8)血痢:豬母菜、田豆花、火炭母、墨旱邊、野莧菜各 30克水煎服用。
 

本文轉載自2009/11/18"中華日報醫藥網"

本文轉載自2016/01/3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吳茱萸 散寒止痛

圖文/呂晃禎
2016-01-27
 吳茱萸的藥用歷史有數千年,藥性歸類為溫熱藥,具有溫中、止痛、理氣、燥濕、止嘔、抗潰瘍、鎮痛等作用,常運用於厥陰頭痛、臟寒吐瀉、脘腹脹滿、經行腹痛、五更泄瀉、高血壓、腳氣、口瘡潰瘍、齒痛、濕疹、黃水瘡。

 吳茱萸味辛、苦,性熱,有小毒,歸肝、入脾、胃、腎四經。有降逆止嘔,溫中燥濕,散寒止痛,疏肝下氣,助陽止瀉之效。

 吳茱萸藥性大熱,有散寒止痛作用,善於溫暖中下焦,其溫中作用包括溫經絡,常用於經脈受寒的頭痛、經痛、腹痛,能溫肝經,祛寒邪,解肝經之鬱滯,除脾胃之寒邪,尤其是寒濕留戀夾雜之症,被譽為肝寒氣滯諸痛要藥。吳茱萸不止有行氣作用,且有止痛功效。如治療寒疝腹痛,常與木香、川楝子、小茴香等藥同用。治療厥陰頭痛,則配與人參、生薑等共用。治療婦科沖任虛寒,瘀血阻滯不通之痛經,則伍配當歸、桂枝、川芎等藥同用。倘寒濕腳氣腫痛,風濕流注,筋脈浮腫痛不可忍,或上沖入腹,則常與蘇葉、木瓜、檳榔、桔梗等藥共用。

 吳茱萸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有很好的制酸及止嘔作用,治中焦虛寒,脘腹冷痛,嘔吐,常與人參、生薑、大棗共用。若是外寒內侵則和半下、生薑同用。若食已吞酸,胃氣虛冷者,則與乾薑同用。由於吳茱萸能溫脾益腎,常用於虛寒泄瀉,為治療脾腎陽虛,五更泄,則配伍補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共用,即是治療五更泄的名方四神丸。倘脾胃受濕,下痢腹痛,米榖不化之赤白痢,常與黃連、白芍共用,如戊己丸。外用可治療口瘡口疳,咽喉腫痛。濕疹則與烏賊骨、硫磺共用。   

乾薑走上焦 吳茱萸溫下焦
 順道一提的是,吳茱萸和乾薑,皆有溫中散寒的功效,若治療中焦寒鬱,脘腹冷痛等症,兩藥常常相須為用。不過乾薑還能夠走上焦,溫肺化飲,止咳化痰;吳茱萸則溫暖下焦,溫肝以疏肝理氣,治療寒疝腹痛,助腎陽以治五更瀉,溫營血以治經閉。吳茱萸與生薑都有止嘔作用;生薑能溫中而治胃寒上逆之嘔水,而吳茱萸溫肝能治肝寒犯胃之嘔吐。總之,大原則是只要是肝胃寒證,及中下焦寒濕滯濁之證皆可用,如《本草匯言》所說,吳茱萸,開鬱化滯,逐冷降氣之藥也。《主治祕訣》論述更為詳盡;「吳茱萸氣浮而味降,其用有四,去胸寒一也;止心痛二也;感寒腹痛三也。消宿酒,為白豆蔻之佐四也」。

 吳茱萸雖為治療中下焦寒濕氣滯有很好功效,不過吳茱萸有濃厚辛辣苦味,用量不可太大。一般以1.5克-4.5克為原則,由於其藥性熱,不適宜易上火者服用,如陰虛火旺(易口乾舌燥,渴飲不止,常熬夜或失眠);且因吳茱萸有小毒,含有多種生物鹼,對中樞神經有興奮作用,如大量服用會有精神錯覺及視力障礙之虞,如體質過敏,易產生猩紅熱般的藥疹,四肢皮膚灼熱、搔癢,出現針頭大般的紅色丘疹。《本草綱目》:「走氣、動火、昏目、發瘡」。《本草蒙荃》:「腸虛泄者尤忌」。在《本草經疏》中說得更為詳盡,云;「嘔吐吞酸屬胃火者不宜;咳逆上氣,非風寒外邪及冷痰宿水者不宜;腹痛屬血虛有火者不宜;赤白下痢,因暑邪入於腸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滯積垢者不宜;小腸疝氣,非驟感寒邪及初發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亂轉筋,由於脾虛胃弱所致,而非寒濕生冷於犯腸胃者不宜;一切陰虛之證及五臟六腑有熱無寒之人,法皆咸忌」。

 〈健胃四神粥〉
 山藥30克,茯苓10克、肉豆蔻3克、吳茱萸2克、補骨之30克、五味子3克,梗米或白米100克。
 做法:將上述諸藥研粉或布包,先用3000cc水加熱煎至1000cc後,去渣取用,再加入米及適量水煮熟,食用前可加入酌量的糖取用。
 功效:溫腎健脾、暖胃止瀉,適用於腎虛腹瀉,即是五更瀉(每天早上起床腹瀉或腹瀉數次,過中午就好),兼有惡寒肢冷,四肢不溫,腰膝無力的人。如須長期服用,塵請教中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6/01/2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躍天使宣傳短片(藥品如何回收)

愛護環境新方法
廢舊藥品別再隨手丟,處理家中廢舊藥品六步驟,您做對了嗎?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52014 天使心網站"、"youtube網站"

玉桃(健脾暖胃,袪寒燥濕)

■平凡
2016-01-25
別名:月桃,月桃子,月桃仁,草蔻,良姜,虎子花,艷山紅,硬桃。
生長習性:平野路旁,曠野,低海拔山區或栽培。
形態特徵:係薑科多年生大形草本植物,莖互生,長橢圓狀披針形,葉鞘長,春夏間開出圓錐形花序下垂,花冠乳白色,先端為粉紅色,果實球形,似龍眼狀,綠色,成熟時紅色。
藥用部分:塊根,種子。
採集加工:秋天採集種子,全年採根莖鮮用或曬乾用。
性味入經:味辛,性溫,入脾、胃、腎三經。
功能:具有健脾暖胃、袪寒燥濕、調中止痛、行氣消脹、化痰截瘧、消炎止瀉等功效。
方例:
1.皮膚疹癢、玉桃塊根、大本鹽酸草、白埔姜、葉下紅、白礬適量,粗鹽適量水煎濃汁,去渣加白礬、粗鹽調勻洗患部。
2.跌打損傷:鮮月桃頭60克,豬瘦肉90克,以半酒炖爛,分2次服用,並用本品鮮根搗爛外敷患處。
3.胃病:月桃頭、佛子根、茄苳根、梅樹、桂花根、白橄欖根各30克水煎服。

本文轉載自2016/01/25"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辯證不馬虎 外感、內傷 治咳有別

記者陳佳伶整理
2016-01-26
 感冒後常有病人抱怨咳嗽最難好,難道真的「醫生怕治咳」嗎?其實,咳嗽是肺系疾病最常見的症狀,可見於上呼吸道感染、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哮喘等病程中。

 咳嗽是種身體防止異物或不正常分泌物進入肺部的保護機制,乃是經由神經刺激使呼吸肌強力收縮所產生的激烈氣流。臨床上將咳嗽分為急性咳嗽、亞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其中急性咳嗽是指3~5週以內;亞急性咳嗽是3~8週;病程超過8週則為慢性咳嗽。

 常見的慢性咳嗽原因可分為二種,一是環境中有大量的刺激物,如工作與居家環境中的揮發性氣體或是粉塵,常刺激咽喉、鼻腔內,若能遠離這些刺激物,咳嗽自然可以減輕或消失。二是體內存在刺激神經的刺激物,最常見的是鼻涕倒流及胃食道逆流,嚴重的如肋膜發炎、積水、腫瘤壓迫抑,也會造成慢性咳嗽,而通常此類咳嗽較不會有痰,但鼻涕倒流會有鼻涕,常被誤認為是痰。

 中醫按咳嗽的發病原因,可分為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兩大類。外感咳嗽多因感受風寒、風熱,通常發病過程快速;內傷咳嗽則多由肺臟虛弱或他臟之病,累及於肺而咳,通常發病過程較長,反覆發作。

 中醫認為慢性咳嗽這類疾病,其標在肺、本在脾腎,也就是說看起來咳嗽是肺系疾病,但本質卻常是脾腎氣虛。因為肺主呼,腎主吸,肺主宣發,脾主升清,腎主納氣,臟與臟間相輔相成。當病情急驟時,治療方針常以宣肺、清熱、平喘、祛痰,當病情緩解時則以補腎、健脾、益氣。一般而言中醫在治療方針上常以標本兼治,並依咳嗽的時間、頻率、緩急、痰的多少及口乾與否,給予不同比例的清熱、祛痰、養陰、益氣藥。

 臨床上因胃食道逆流造成肝胃不和的咳嗽,常以左金丸合旋覆代赭石湯加減;鼻涕倒流造成的咳嗽,肺熱盛常以瀉白散、麻杏石甘湯加減;若易口乾渴喜飲,肺陰傷則以沙參麥冬湯加減為主;咳久肺腎陰虛則以百合固金湯加減為治。
 平時宜注意環境間刺激物質或過敏物質的接觸,並注重空氣的流通及定時定期的清潔家中環境,以減少刺激物的曝露。若是因胃食道逆流造成的咳嗽,則應避免高脂的甜點、茶、咖啡、汽水等飲品及不易消化的糯米類食物、烤炸辣等食品,另外含有酒精成分的酒精製品都不適宜,最好避免吃消夜,食後半小時內不平臥,都可以有效避免胃食道逆流的發生。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簡珮珊提供)
本文轉載自2016/01/2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溫差大 慎防心絞痛

記者葉進耀整理
2016-01-2
 年關將近,家人團聚及出遊活動,要兼具飲食、運動和保暖面面俱到。由於天冷日夜溫差變化大,容易引起血管收縮及血壓上升,也是冠心病及中風好發的時候,低溫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年長者的健康有一定程度的危害。

 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規則服藥,控制病情,飲食上避免大吃大喝,暴飲暴食,減少調味過鹹或加工食品,一定要多喝溫開水,多攝取新鮮蔬果,預防便祕,並避免情緒過度激動。
 冠心病俗稱「心絞痛」,其症狀屬於中醫「厥心痛」、「真心痛」或是「胸痹心痛」範疇,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冬春季節最多,通常由於勞累、運動、緊張、惱怒、受寒或飽餐後誘發,一般平時無異常體徵,但發作時常見心律增快、血壓升高、皮膚發涼或出冷汗,心音異常。

 冠心病在中醫治療,發作期以通脈止痛為主,緩解期以治療本虛為主。不同類型的症狀及       治法如下:
 寒凝心脈型-猝然心痛,天氣驟冷易誘發,以栝蔞薤白白酒湯和通脈四逆湯加減;
    痰濁閉阻型-胸悶重,痰多氣短,遇陰雨天易發作,常用栝蔞薤白半夏湯加味;
    氣滯血瘀型-心痛劇烈,痛有定處,伴有胸悶,日久不癒,因情緒加重,可用血府逐瘀湯                               加減;
    氣陰兩虛型-胸悶隱痛,心悸,疲倦乏力,可使用生脈散合炙甘草湯加減。

 此外,心腎陰虛型-胸悶煩熱,心悸失眠,可用天王補心丹合六味地黃丸加減;心陽不振型-心悸,心痛,胸悶喘促,疲倦怕冷,可用參附湯合桂枝甘草湯加減。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中醫部醫師黃千甄撰稿)
本文轉載自2016/01/25"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中藥茶暖手足浴 禦寒妙招

記者翁順利/台南報導
2016-01-23
 寒流來襲,即使拚命穿著厚重冬衣也未必能禦寒,怎麼辦?御美醫聯盟體系中醫師群建議民眾3招,包含喝禦寒茶,做暖手操,再搭配中藥足浴,抗寒流。
 中醫師羅珮琳指出,很多人都覺得最近好冷,尤其平時怕冷的人更覺得手腳冰冷、四肢僵硬,大多是因身體「氣血虛」;虛寒體質比一般人怕冷。
 這類民眾可喝禦寒中藥茶飲─「加減桂枝湯」,以桂枝2錢、炒白芍2錢、乾薑(老薑)3錢、龍眼肉3錢、紅棗2錢,5種中藥材加水熬煮約20分鐘即可,可促進血液循環、血管擴張,改善手腳冰冷。
 這帖桂枝湯屬溫補方,對於實熱體質較怕熱,且面色紅潤喜喝冷飲者較不適合。因為會越喝越上火而長痘痘、嘴破、便秘等。
 針對手腳冰冷四肢僵硬,中醫師廖婉絨則提供「暖手溫足保健操」,以站立姿態,兩腳張開與肩膀同寬,手肘彎曲動手腳,雙手握拳,中指用力刺激位於掌心的勞宮穴,保持6秒。再墊起腳尖,同時將手肘打直,手指打開,也保持6秒,重複約20次,藉由刺激穴位促進血液循環,只要5分鐘,手腳就會暖和起來。
 台灣針刀醫學會常務理事廖千慧中醫師則表示,以生薑皮5錢 、川芎5錢、丁香3錢的,煮滾後再轉小火煮15分鐘,稀釋做10公升的中藥足浴水,足浴1次約20分鐘,水溫宜控制40至43度,泡雙足或連小腿一起泡,可改善手腳冰冷。
 她提醒,泡腳後將雙腳擦乾,要馬上擦滋潤乳液,以免皮膚太過乾燥,反而引起脫皮搔癢問題。如果腳部皮膚有發炎潰瘍、或足癬等皮膚問題,則不適合足浴。

本文轉載自2016/01/2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山香(疏風解表,止痛散瘀)

■平凡
2016-01-23
別名:山粉圓,香苦草,狗母蘇,假蕓香,假走馬風。
生長環境:生於曠野草地上,林旁,路邊,低海拔山區。
生態:山香係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對生,卵形,兩面有毛,其邊緣有小鋸齒,基四方形,搓揉碎後有香氣,花腋生,秋天開藍色花,瘦果小,成熟後變黑。
採集:夏秋天採集,洗淨,曬乾備。
藥用部分:莖、葉、全草、種子。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涼或微濕,有香氣。
功效:全草/具有袪風化濕,疏風解表,止痛解毒,散瘀活血。
方例:
1.感冒食慾不振:山粉圓1湯匙,薑母15克,黑糖適量水煮後入山粉圓與薑片、黑糖共煮10~15分鐘食之。
2.預防中暑:山粉圓種子30~60克,黑糖或紅糖適量煮熟食用。
3.跌打損傷:山香根、一條根各30克,威靈仙、骨碎補各10克水煎加米酒適量沖服。
4.濕疹、皮膚搔癢:鮮山香全草、三點金草各適量水煎濃汁清洗患部。

本文轉載自2016/01/22"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金線風(消炎鎮痛,袪風利濕)

■平凡
2016-01-21
別名:分布大陸華南各省及湖南、湖北、江西、福建、雲南。
形態特徵:為防己科草本藤本植物,粉背輪環藤,屬枝藤無毛近被疏毛,根圓柱狀,外皮黑褐色。葉單葉,互生,心狀著生,葉片卵狀圓形,尖漸小,邊緣全緣。開花在5~7月,冠小黃綠色。果似球形,無毛,成熟時紅色。
採集加工:秋冬季採挖根,趁鮮切片,曬乾使用。
性味歸經:根味苦入心、肝二經。
功能:根具有消炎鎮痛、袪風利濕、解毒止痢之效。
方例:
1.風濕關節腫痛:金線風30克,冬桑枝60克水煎服用,取藥渣後煎洗患處。
2.風熱感冒頭痛:金線風、黃花蜜葉各20克,大青葉、鐵馬鞭、枇杷葉(去毛)、淡竹葉各15克水煎服用。
3.胃熱病:金線風15克水煎服用。
本文轉載自2016/01/21"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

五加皮 陰虛火旺者應慎服

■圖文呂晃禎
2016-01-20
 五加皮為五加科落葉小灌木細柱五加的根皮。不過古來同是五加科的無梗五加、刺五加、糙葉五加的根皮都可做五加皮使用;目前市場上有南五加及北五加之分,南五加為五加科植物,而北五加為蘿藦科植物杠柳的根皮,習慣上稱為香五加。兩者科別不同,功效也略有差別;南五加皮無毒,補肝腎,強筋壯骨的功效較強,適合長期服用。北五加皮略帶毒性,有強心、利尿、止痛的功效,只可短暫使用,不宜長時間服用。

 五加皮其味辛、苦,性溫,歸肝入腎。有祛風濕,活血去瘀,補肝腎,強壯筋骨之功效。主治風濕痺痛,腰背疼痛,陽痿腳弱,筋骨萎軟,體虛乏力,小兒行遲,陰下濕癢,瘡疽腫毒(《本經》:「主心腹疝氣,腹痛,益氣療躄,小兒不能行,疽瘡陰蝕」),跌打勞傷,骨折,水腫腳氣(《別錄》:「療男子陰萎,囊下濕,小便余瀝,女人陰癢及腰脊痛,兩腳疼痺風弱,五緩虛嬴,補中益氣,堅筋骨,強意志」)。

 五加皮善治風濕痺痛,由於其味辛能散風,苦可燥濕,溫能祛寒,兼具有補益之功效,是少數具有補性的祛風濕藥,最適合肝腎不足的老人及久病體弱之人。治療一切風濕萎痺,腰膝疼痛,筋脈拘急,可單用或伍配牛膝、當歸、地榆等藥共用,如五加皮酒《本草綱目》。也可與松節、木瓜同用,如五加皮散《沈氏尊生》。由於五加皮有補肝腎、強筋骨的作用,治療肝腎不足,體虛乏力,腰膝疼痛,筋骨萎軟,常與杜仲、牛膝同用,如五加皮散《衛生家寶方》。若鶴膝風,關節腫痛不利於行,則配與牛膝、當歸共用,如五加皮酒《外科大成》。倘婦人血風,形容憔悴,肢節困倦,喘滿虛煩,呼吸少氣,發熱多汗,口乾舌澀,不思飲食,則與牡丹皮、當歸、赤芍共用,如油煎散《局方》。治療小兒發育不良,走路行遲,則配與木瓜、牛膝、龜粄等藥共用《保嬰撮要》。若水腫腳氣,小便不利,則與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薑皮同用,如五皮散《和劑局方》。治男子婦人腳氣,筋骨皮膚種濕疼痛,與遠志共用為丸酒服,如五加皮丸《瑞竹堂經驗方》。

 現代藥理學證實,刺五加具有抗疲勞作用,其萃取物的興奮作用比人參強,能增強機體抗病力,及提高機體免疫調節機制,對放射線損傷也有保護作用;可以調整血壓,使其恢復正常,能興奮性腺、腎上腺、加速體內糖元形成,還具有抗利尿、抗發炎、抗菌、鎮咳作用,對腫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五加皮雖為具有補益壯作用的筋骨藥,但也不是人人都適合服用,在使用上仍有些須注意之處,如經常口乾舌燥,熬夜、不眠、渴飲不止,這種陰虛火旺之人應謹慎服用。(《本草經集注》:「遠志為使。畏蛇皮、玄蔘」。《本草經疏》:「下部無風寒濕邪而有火者不宜用,肝腎虛而有火者亦忌之」。《得配本草》:「肺氣虛、水不足者禁用」)。如須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6/01/20"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狗耳環(清熱解毒、消腫止血)

別名:蛇龍木、尿桶公、圍涎樹、猴耳環。
生長習性:生於山坡、溝邊、河邊疏林叢中。
生態:含羞科喬木植物,葉2回羽狀複葉,3~9對羽片對生,葉柄中部以下和葉軸上每對羽片間各有1個腺體,小葉軸上在3~6對小葉片斜方形,邊緣全緣,無毛。開花白色或淺黃色,組成球形頭狀花序排成圓錐狀頂生,雄蕊多數果扁平,旋卷成環。花果期2~9月。
採集:夏秋採摘,除去雜質,曬乾用
藥用部分:葉、根。
性味:葉微苦,微澀性涼,小毒慎用之。
功用及藥效:清熱解毒、消腫止血、消炎止帶之效。
應用方法:
1.瘡癤腫毒:狗耳環葉15克、犁頭草30克水煎服用,取渣搗爛敷患處或狗耳環根適量水煎洗患處。
2.炮碼硝黃毒:尿桶公葉、芭蕉各適量,共搗爛加第二次洗米水調敷患處。
3.外傷出血:狗耳環葉適量搗爛敷患處或加白花草適量共搗敷患處。
4.白帶多:尿桶公葉15克、向日葵莖內骨、墨旱蓮25克,水煎去渣加入白糖適量服用。

本文轉載自2016/01/18"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孕吐 不要來!

記者葉進耀整理
2016-01-18
 懷孕代表即將有新生命到來,在大多數準父母及家庭的心中是件喜事,但懷孕伴隨的不適感,例如孕吐、水腫、煩躁、胎動不安等,卻常會影響到這種喜悅的心情。

 孕期嘔吐(害喜)大部分會發生在懷孕初期,大約從停經後6週一直到第3個月,之後這種孕吐的感覺會慢慢減少。孕吐常見於年輕的孕婦或第1次懷胎的婦女,主要會出現惡心、反胃或嘔吐,甚至不想吃東西的現象。目前造成孕吐的原因還不甚明確,現代醫學認為可從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探討:

 生理因素,主要是因為懷孕後,為減少子宮平滑肌的收縮以穩定子宮,卵巢會分泌大量的黃體素,但同時也影響腸胃道平滑肌的蠕動,降低胃排空,亦有研究顯示,孕吐的婦女體內人體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濃度也會變得很高;或是孕婦體內的免疫反應,排斥胎兒的免疫力,也會造成孕吐。心理因素,則可能是因為在懷孕過程中心裡的矛盾衝擊感、或者壓力引起。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懷孕的婦女為了養胎,在宮中之血不瀉,衝脈之氣較盛,影響陽明經氣上逆;或者因為懷孕後體內陰血聚以充養胞胎,肝血不足而失養導致肝氣偏旺;而婦人若素體胃氣虛弱,當懷孕後胃氣隨陽明經氣及肝氣上逆,故出現嘔惡的症狀。

 一般來說,孕吐並不會腹瀉,若出現腹瀉則要小心是否為腸胃炎;而如果吐到無法進食甚至不能喝水,或嘔吐物中夾雜有鮮血或咖啡色物質,甚至體重減輕,電解質失衡(小便出現酮體),必須儘速就醫查明原因。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王瑜婷提供)
本文轉載自2016/01/18"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毛披樹(通脈活血、消炎涼血)

■平淡
2016-01-16
別名:水火藥,毛冬青,細葉冬青,烏尾丁。
生長環境:生於山野間,溝谷灌木叢中。
生態:係毛冬青科冬青屬常綠權木,葉柄和葉的主脈上均被短柔毛故名毛披樹。葉膜質或紙質,互生,卵形,葉邊全緣或略具鋸齒,有短葉柄,雌雄異株,細小花生於近枝條末端,花淡紫色,雄花4~6枚,果實卵狀球形,冬季成熟時紅色,花果期5~12月。
藥用部分:根、葉。
採集:全年可採挖洗淨,根趁鮮切片,曬乾用。
性味入經:味苦性平入心、腎、肝三經。
藥效:具有通脈活血,消炎涼血,清熱解毒,止咳化痰,消腫止痛等之效。
應用方法:
1.潰瘍:毛披樹根90克水煎浸後敷患處。
2.咽喉炎:肺熱喘咳,麻疹併發肺炎,跌打昏迷,煩渴等症:細葉冬青30克,水煎湯沖白糖適量服用。
3.癤瘡初起:細葉冬青適量水煎湯洗患處。

本文轉載自2016/01/1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

酸菜選購5撇步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2016-01-15
      酸菜是國人飲食中常見的開胃菜,天氣漸涼,來碗熱呼呼的牛肉麵,搭配酸菜,真是過癮。食藥署提醒民眾,選購注意5撇步才安心。 
 台灣酸菜是以芥菜為原料,加鹽醃漬發酵而成,也稱為鹹菜。製造1個月以上未使用漂白劑的酸菜,其顏色是偏深綠(褐)色,如色澤過於鮮豔,即可能添加了亞硫酸鹽類等漂白劑進行漂白處理。

 食藥署表示,亞硫酸鹽類為合法準用的食品添加物,惟使用限量應依「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二氧化硫殘留量0.030 g/kg以下。

 食藥署提醒,選購酸菜要注意5撇步,方可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一是注意生產來源,建議到信譽良好且有品質保證的商家購買完整包裝產品,並注意食品包裝上是否具有完整標示,儘量不要購買散裝產品,避免有問題時,無法追溯源頭。
 二是注意產品顏色,若包裝存放超過1個月以上的酸菜,儘量選擇較不鮮麗,顏色較偏深綠(褐)色購買。
 三要注意香氣,一般未添加食品添加物的酸菜,聞起來有自然的酸味及發酵香氣,無異味。但若經高劑量漂白劑處理的酸菜,聞起來無酸菜的香氣,卻有股辛辣及窒息性氣味,且強烈刺激眼睛。另外發酵異常的酸菜,也會有令人不愉快的味道。
 四要注意質地,以手部進行按壓酸菜,有韌感代表正常,如摸起來綿軟、有黏狀液,則表示已被微生物污染腐爛,不可選用。
 五是注意烹調前處理,食藥署建議消費者,在購買酸菜後可先清洗乾淨,再以溫水浸泡30分鐘,降低酸菜中的食鹽含量,必要時開蓋煮沸3分鐘,此步驟可使酸菜中殘留的二氧化硫揮發。

本文轉載自2016/01/15"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1月22日 星期五

參類不同 療效有差別

■王鼎源
2016-01-15
 若是以界門網目科屬種來分類,人參和西洋參雖同是屬五加科,但卻是完全不同種的植物,因為其成分的構成和比例也有所不同,作為藥材的使用,自然也有所差別。

 「參」基本上,可分為「人參」和「西洋參」兩大類,這兩類植物都是屬於五加科的植物,雖然名稱都有「參」字,但完全是不同種的植物,不可混為一談。

 「高麗參」其實就是人參,差別只在於高麗參是特別專指韓國所出產的人參,但其實中國的東北地區也是人參的主要產地之一。而「西洋參」則多半產在美國和加拿大,又稱花旗參、粉光參。

 那麼,另外又有所謂的「正粉光」和「副粉光」又是什麼呢?其實它們都是西洋參,主要是依是否為野生作為區隔,野生西洋參稱為正粉光,人工裁種的則稱為副粉光,非常好分辨。而目前市售的西洋參多是以裁種的為主。

 人參在中醫學裡有「生涼熟溫」的說法,「生」的人參是指新鮮的人參,性味是涼補的,而「熟」則是溫補。所謂的「熟」,就是指經過「炮製」,也就是經過蒸製與晒乾的人參,顏色就會呈現比較暗紅色。

 這也就是為什麼韓國人在夏天也會習慣喝上人參雞進補,但卻不會上火的原因,他們使用的就是未經過炮製的高麗參,屬於涼補不會有上火的狀況產生。

 不過市面上所購買的人參多為經過炮製的人參,所以性味為溫性,而西洋參則是屬涼性。所以一般也可以用「人參為溫補」,「西洋參為涼補」作為簡單的分類。同時,人參經過不同的炮製法也會有不同的名稱,例如白乾參、生晒參、紅參等。

 人參補氣的效果也要強過西洋參,尤其在經過炮製,蒸過再晒使得有效成分提高,如此反覆,顏色偏紅的人參,溫補的功效更強。西洋參則是直接晒乾後使用,外觀的顏色偏白,除了補氣之外,還能養陰、清熱、生津。

本文轉載自2016/01/15"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烏梅(醒酒殺蟲、生津止渴)

■平淡
2016-01-14
別名:梅、青梅、白梅。
產地:分布中國大陸華中、華南一帶的原生果樹之一。
性味入經:味酸、澀,性濕入肺、脾經。
功能:歛肺、濇腸、化痰消腫、清熱解毒、生津止渴、醒酒殺蟲、止痢止血。
配方:
1.久痢:烏梅(用炒或烏梅炭),適量研末,以茶水送服。
2.生津止嗽:烏梅炭、川連、茯苓、金銀花各等分,水煎服用。
3.腹脘脹滿、消化不良:烏梅炭、山楂、神麯、砂仁各等分,水煎服。
4.安蛔止痛:烏梅15克、乾薑、黨參、木香、大黃各10克,檳榔、苦楝皮各12克、使君子15克、川椒6克、細辛3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用。
使用注意:多時損齒傷筋。

本文轉載自2016/01/14"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甘草 調和諸藥之效 甘草

圖文/呂晃禎
2016-01-06
 甘草可說是中藥裡使用頻率最高的,不論寒熱補瀉或溫中、解表、和中各方劑中都會用到,有緩和、矯正各類藥物偏性、毒性,及調和各藥間的藥性衝突的作用,具有輔助、協調、矯味作用,故有「國老」的美名。

 甘草味甘,性平,歸心、入脾、肺、胃四經,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調和諸藥之效。主治脾胃虛弱,倦怠乏力,脘腹脹痛,心悸短氣,咳嗽痰多,四肢筋攣疼痛,咽喉腫痛、癰腫瘡毒,小兒胎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臨床常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尿道癌、尿崩症、肺結核、支氣管炎、哮喘、瘧疾、腓腸肌痙攣、先天性肌僵直、血栓性靜脈炎、皮膚炎、手足皸裂、眼科炎症、凍瘡等。

 甘草臨床運用廣泛,如治榮衛氣虛,臟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噦吐逆,則與人參、白朮、茯苓同用。肺萎吐涎沫,小便頻數,而不咳者,伍配乾薑共用。治療心律不整,脈結代,心動悸,則配伍人參、生地、桂枝、阿膠、大棗、麻仁、麥門冬等藥共用。治少陰病二、三日,與甘草湯不差者,則與桔梗同用。痘瘡或凍瘡發裂,則與瓜簍根、黃芩、黃連同用。

 凡補脾益氣須用炙甘草;如脾胃氣虛的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治氣血兩虛的八珍湯、歸脾湯、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等。治心氣虛,心律不整的炙甘草湯。治陽氣衰微,陰寒內盛的四逆湯,即是取甘草溫中健脾之效。在理血劑中甘草則用於脾虛不攝血,或沖任虛損的下焦出血、便血,如黃土湯、小薊飲子、膠艾四物湯等。清熱解毒則使用生甘草;《藥品化義》云「甘草生用涼而瀉火」,生甘草常用來瀉火解毒,用於外科瘡瘍廱疽腫痛,常與金銀花、連翹、敗醬草、紫花地丁、蒲公英、牡丹皮等藥共用。清熱利尿的六一散,則取其清熱利尿之效。龍膽瀉肝湯、導赤散、八正散中之甘草,則取其清熱瀉火、緩解泌尿道疼痛之效,具抗發炎及抗菌作用。

 甘草常與解表藥同用,和桔梗配伍即是《傷寒論》的甘草桔梗湯,能利咽宣肺,治療咽喉疼痛,治療少因咽痛。如外感風熱的銀翹散、桑菊飲等,外感風寒的葛根湯、桂枝湯等,表裏雙解的防風通聖散、柴葛解肌湯、普濟消毒飲等。在解表劑中甘草有清熱瀉火之效,故可治外感咽痛、肺胃熾熱咽痛,效果理想。另外甘草還有祛痰潤肺止咳的作用,常可在止咳化痰方劑中看到甘草。甘草另一個重要功效就是緩急止痛,現代藥理學證實,甘草有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的作用,常與白芍共用,就是中醫有名的緩痛劑芍藥甘草湯,常用於四肢攣急和皖腹疼痛。

 甘草能調和諸藥,如《本草正義》云「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調補之功,得毒藥則緩其毒,剛藥得之則和其性,表藥的之則助其外,下藥得之緩其速」。李皋曰其性能緩急,而又協和諸藥,使之不爭,故熱藥得之則緩其熱,寒藥得之則緩其寒,寒熱夾雜者用之得其平,八珍湯用本品與人參、白芍等補藥同用,能緩和補力,使作用緩和而持久;四逆湯用本品,緩和附子、乾薑之熱,防止傷陰;半下瀉心湯用本品與乾薑、黃連等寒熱藥同用,又能起調和寒熱作用;調胃承氣湯用本品,以緩和大黃、芒硝攻下作用,使瀉而不致速;白虎湯用本品緩和石膏、知母之寒,防止傷胃;與麻黃、桂枝等辛溫發散藥同用,可使藥性緩和,不致辛燥並能保護胃氣,以防汗后傷津液等;又與甘草、半下、細辛同用,能和解后兩藥的辛麻味。

 現代藥理學證實,甘草甜素和黃酮類物質,是甘草中最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質。甘草黃酮及甘草次酸有明顯的鎮咳和祛痰作用。甘草甜素對於某些毒素,有類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其他還有保護咽喉及氣管發炎,及抗過敏、抗菌、抗腫瘤、解毒、保肝、抗潰瘍等作用。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6/01/06"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中藥之良相 可緩補緩瀉 解百藥之毒 
圖文/呂晃禎2016-01-13
       甘草善於調和諸藥,解百藥之毒。甘草有「國老」稱號,是因為可以矯正各類藥物的藥性偏性,與熱藥同用可緩其熱,同寒藥共用則可減其寒,可緩補緩瀉,寒熱相雜者用之則使其平,其特性為可內可外,可上可下,有升降浮沉之勢,堪稱中藥中之良相。

 甘草使用範圍廣泛,在《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中,共有二百五十方,使用甘草者達一百二十方,其普遍性與重要性可見一斑;不過也有些證候是不用或少用,如補腎陰劑的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增液湯;大補陰丸;補腎陽之劑如右歸丸、腎氣丸等皆不用甘草(因甘草長於溫中益脾胃,但對腎陰虛及腎陽虛並無明顯作用)。由於「甘緩助濕」而甘草味甘厚重,故化濕之劑和苦寒燥濕方中多不用甘草,如黃連解毒湯、茵陳蒿湯、白頭翁湯、甘露消毒飲、四妙丸等皆不用甘草。再則「甘緩不利於理氣」,因此治療氣鬱、氣滯不暢、升降失調的方劑也多不用甘草,如越鞠丸、半夏厚朴湯、金鈴子散、導氣湯等。「甘緩不利於排水」,故利水名方五苓散、五皮飲中皆無甘草。「甘緩不利於通行」,故理血劑中行瘀通絡之方劑,如補陽還五湯、少腹逐瘀湯、桃紅四物湯中皆無甘草。治療血熱的涼血止血劑中,如十灰散、四生丸、槐花散也皆無甘草(因甘草瀉氣分火熱)。

生用偏涼 炙用偏溫
 甘草生用偏涼(處方中寫甘草,指的就是生甘草,為原藥材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片),常於清火,可調和各種中藥的藥性,清內熱、瀉火解毒,緩急止痛,潤肺止咳,常運用於咽喉腫痛、痰熱咳嗽、消化性潰瘍,癰疽瘡瘍,解藥毒及食物中毒;炙用偏溫(炙甘草或蜜甘草,生甘草片用蜂蜜炒拌,以不粘手微度),長於溫中,可散表寒,補中益氣,健脾溫中,可治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肺萎咳嗽,勞倦發熱,心悸驚癇、脈結代等症。粉甘草(採收後刮去栓皮),偏重清內熱、瀉心火,善於治尿路感染。生甘草節善於消腫毒、利關節;甘草稍為甘草的末梢或細根,功能清火解毒,煎服可治莖中痛,淋濁。以上幾種甘草品名皆同屬一物,只是隨其部位和炮製方法不同,則功效、主治略有差別罷了。

 甘草內服單、膏、丸、散及外用皆可使用,一般用量煎劑以3-6克為原則,如做為調和諸藥使用劑量宜小,作為主藥用量宜大,可用至12-20克;如緊急使用於搶救解毒可用到50-60克,大原則是,凡入補益藥中宜用炙甘草,入清涼瀉熱藥宜生用。至於甘草品質,帶皮甘草以外皮緊細、紅棕色、有皺溝、質堅實、粉性足、斷面黃白色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質鬆、粉性小、斷面深黃色者次之。如外皮棕黑色、質堅硬、斷面宗黃色、味苦者不可入藥。
 
〈減重安神茶〉
 材料:麥芽(大麥)20克、決明子8克、山楂3克、甘草3克、紅棗5個。
 做法:將紅棗去籽,藥材洗淨加入3000cc水,先大火後小火煮30分,濾去藥渣後,溫服或冰後涼飲皆可。
 功效:養肝明目、鎮靜安神,祛脂減重。適合各年齡層使用。

 一般人使用甘草不會有副作用,文獻看到的水腫副作用,臨床幾乎沒見過,除非是長期大劑量服用,加上患者已有腎功能障礙問題,或許有可能發生,中藥的功效不能用單一味藥的成分去做詮釋,因為,中藥的功效是須數味甚至十幾二十味藥共用,才能發揮較好效果,數味藥在蒸煮過程中已產生相當複雜的生化作用,已不是單純原來甘草的或當歸的生化成分,這就是為什麼處方組成須要用成方及藥對的原因。

 不過使用甘草仍有些須注意之處。如腹中脹滿、嘔吐、內熱的人不宜,濕阻中滿、嘔惡及水腫脹滿者禁服(甘草味厚而甘,因甘味助濕,易令人中滿)。濕盛脹滿,浮腫者不宜。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醫學入門》:「痢疾初做,不可用」)。如長期單位藥久服大劑量生甘草,有可能會誘發水腫,高血壓宜謹慎服用。如與它藥共同使用可避免浮腫症狀。如須長期服用,應請教中醫師。
(下)

(作者為私立大仁科技大學講師、高雄市立中醫醫院特約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6/01/1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1月17日 星期日

痠痛 寒熱虛實治療有別

記者陳佳伶整理
2016-01-04
 腰痠背痛是現代人普遍存在的困擾,通常一般的痠痛在休息或者敷貼適合的藥布後,疼痛即會自行緩解。如果疼痛持續3天未見舒緩,甚至越來越嚴重的話,建議找醫師診斷治療。

 從中醫的觀點,痠痛的種類可分為寒、熱、虛、實四種。舉例來說:搬重物時不慎閃到腰,造成急性腰痛,或是早上起床時突然發現脖子落枕,此類疼痛多屬於實症的痠痛;若為老人家肌肉及關節退化,反覆痠痛,則多屬於虛症。

 另外,長時間使用手部肌肉,例如鋼琴家、文書工作者、廚師、作業員、家庭主婦等,或是使用下肢肌肉,例如運動員、舞蹈工作者,則多是虛實夾雜的痠痛。
 中醫治療痠痛實症者需要用瀉法,消炎止痛;虛症者則要強筋壯骨,改善循環,症狀才會獲得改善。

 中醫治療方法有以下幾種:
 1.針灸:針灸可以調整經絡氣血循環,也可以放鬆局部肌肉,減輕疼痛感。
 2.拔罐、滑罐:常用於肩頸肌肉緊繃痠痛。拔罐時藉由刺激人體絡脈,使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把局部因循環不佳的瘀血快速代謝吸收,來達到止痛效果。
 3.推拿:使用各種不同手法,例如按法、摩法、滾法等,在穴位或局部肌肉上推拿,可以放鬆局部肌肉,促進血液循環。
 4.薰洗:藥洗是由多種中藥材、加上米酒泡製而成,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消腫止痛、活絡筋骨等療效。
 5.內服藥:根據急性期、慢性期,或是寒熱虛實等不同的痠痛來選擇藥物。例如:清熱涼血的大黃、黃柏等,或是活血化瘀的川七、薑黃、桃仁、紅花、牛膝等,都是可以緩解痠痛的常用藥。

 在疼痛急性期時,若是疼痛劇烈,不須忌諱服用消炎止痛的西藥。現代醫學在研發非固醇類的消炎止痛藥有長足的進展,對腸胃道刺激的副作用已降低許多,前提是必須在醫師處方下使用。

 民眾平時在家裡可做適度的運動來改善疼痛,運動的種類方式及運動量則必須因人而異。運動可以訓練肌肉的強度,增加關節的耐受性,也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要留意隨著體力降低及年齡增長而適時轉換運動種類,可以加上護具來穩定與支持關節,達到局部保暖及改善循環,減少疼痛的發生,平常多運動伸展筋骨,才能讓痠痛遠離不上身。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唐玫珊提供)

本文轉載自2016/01/04"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孕婦可以吃中藥嗎?

■王鼎源
2016-01-04
 孕婦在懷孕後體質會改變,尤其胎兒的營養又直接從母體吸收,所以孕婦的用藥會直接影響胎兒的發育和健康,無論是中藥西藥都需要特別注意。

 西藥對孕婦的用藥有嚴格的分級,但並非所有的西藥都不能服用,醫生會選擇最安全的藥物來治病。不過在有些狀況下,也必須服用可能會對胎兒有害的藥物,這是因為兩害相權取其輕,畢竟在某些疾病如果孕婦拒絕服藥導致身體不健康,也會影響胎兒的健康。

 不過有不少孕婦會尋求中醫的診療,透過天然植物的藥性來治病或是安胎。而孕期常見的症狀包括:水腫(妊娠水腫)、妊娠惡阻(孕吐)、妊娠糖尿病、胎漏(妊娠出血)、胎動不安(先兆性流產)、妊娠濕疹、癢疹等、經由中醫的調理效果都不錯。

 然而,中藥畢竟還是藥品,因此中醫在為孕婦開立處方時都會小心。有許多在孕期明定禁用、忌用、少用的藥品,只要是專業中醫都一定清楚,因此孕婦看診,一定要找合格的中醫並且告知懷孕的週數,才不會造成危險。

 中藥對胎兒會造成危險的狀況有兩種,一是會導致流產,另一個則是會導致畸胎。會導致流產的中藥材,分為活血、滑利下行和芳香走竄三類。
 活血藥過去用於通經墮胎,經期服用可能會導致出血過多,孕期要避開如:桃仁、紅花、益母草、牛膝、乳香、沒藥等。

 滑利下行的藥如:大黃、番瀉葉、薏仁、蘆薈、牽牛子、藜蘆、冬葵子等,則通常用於治療便秘。若孕婦有便秘症狀,自行購買飲用番瀉葉茶飲,宜小心劑量避免滑胎。

 芳香走竄類的藥材如麝香、草果、丁香、降真香、蟾蜍等,也可能使孕婦流產;精油、芳香劑無論成分是天然或是合成的都要避免使用。

 可能導致畸胎的中藥材,則分有毒動植物藥和有毒礦物藥。如馬錢子、附子、生川烏、生草烏、水蛭、虻蟲、斑蝥、蜈蚣、蛇蛻等;水銀、輕粉、砒石、鉛粉、硫磺、雄黃等,連具有麻醉效果的鬧羊花、洋金花,也要避免服用。

本文轉載自2016/01/04"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1月15日 星期五

蟋蟀草(清熱解毒,止血化瘀)

■平凡
2015-12-19
又叫:牛筋草,牛頓棕,牛頓叢,千斤草,路旁草,萬斤草,牛頓草,千斤拔,鴨腳草,稷仔草。
生長環境;路邊、曠野、草地上、路旁草地上。
生態: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桿直立或根部伏地,鬚根細密,莖桿叢生,根部傾斜,葉片線形,夏秋末開小淡綠色花,花果期6~11月。
採收加工:夏秋採全草,洗淨,切段曬乾用或鮮用。
藥用部分:全草。
主要成分:全草含有蛋白質、澱粉、脂肪及少量亞硝苷,硝酸苷等。
性能:全草味甘,性平,具有清熱解毒、袪風利濕、止血化瘀、活血益氣、發汗解熱、補虛、除濕熱之效。
應用方法:
1.濕熱黃疸:蟋蟀草60克,白茅根、金錢藻荷各30克,茵陳蒿、梔子根、山芝麻各15克水煎服用。
2.尿酸:鮮牛頓棕120克,地瓜1條(切成塊狀)煮服用。
3.牙痛、流鼻血:千斤草60克水煎服用。

本文轉載自2015/12/19"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蕁麻疹 愈抓愈癢

陳俊銘
2016-01-03
 蕁麻疹是很多人都曾有過的經驗,不少是吃了蝦蟹造成,全身起紅疹成塊,到處抓,這邊癢、那邊也癢,愈抓愈癢。

 蕁麻疹俗稱風團或風疹塊,是一種皮膚過敏,症狀是局部皮膚忽然成塊地紅腫,發癢幾小時後消退,不留痕跡。常常復發。引起蕁麻疹的常見原因如下:

 一、身體對某些外來物質或刺激產生過敏反應,例如:
 1.昆蟲叮咬、毛髮、皮屑、灰塵、黴菌等。
 2.因忽冷忽熱,風、日光等物理性刺激。
 3.花粉、瓊麻等植物性刺激。
 4.進食魚、蝦、蟹等「發物」。
 5.注射血清、青黴素等藥物。
 6.病灶感染或腸寄生蟲感染產生的毒性物質刺激。
 二、因營養不良或腦力消耗過度,影響身體對某些人體不能合成的胺基酸的吸收與代謝,從而導致抵抗力降低。
 三、有些蕁麻疹的發生與過敏原是沒有關係的,如在運動、流汗、高溫的環境,情緒緊張、洗熱水澡時出現的蕁麻疹,這些稱為膽素型蕁麻疹。
 四、有焦慮症的人也容易蕁麻疹,與控制身體血壓與心跳等功能的神經系統釋放出來的某些化學物質有關。

 蕁麻疹開始時,全身各處皮膚出現紅色斑點,多集中在臉部、腿部與手臂,然後紅點形成凸起的疹塊,面積逐漸加大。或者連成一片,一般都伴有劇烈的癢感,若用指甲抓,會在指甲經過的地方形成條狀突起紅斑,與周圍疹塊相連。

 反覆發作超過6週以上稱為慢性蕁麻疹,病因多和壓力有關,臨床觀察,患者有追求完美性格和生活壓力大的特性,且好發於30至49歲的熟女,隨著社會生活壓力大,慢性蕁麻疹患者也增多。

 針灸透過對自律神經、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不論是過敏性的急性蕁麻疹,或壓力性的慢性蕁麻疹,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針灸透過對自律神經的調節,使得因壓力大引起的長期交感神經亢奮可以得以疏解,和副交感神經達到平衡;進一步透過自律神經調節平衡,配合免疫系統路徑不同,不同的穴位,產生不同的作用,以產生作用達到調節免疫系統平衡;最後針對內分泌系統平衡,透過針灸配合14經絡、頭皮針、耳針穴位,有很好平衡作用,當自律神經、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三大系統達到平衡,各種原因造成的蕁麻疹便迎刃而解。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西醫內科專科醫師)

本文轉載自2016/01/3"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厚朴(平胃調中、消痰化濕)

■平淡
2016-01-07
又名:凹葉厚朴,榛樹。
來源:為木蘭科厚朴屬之乾幹皮,根皮、枝皮供入藥用。
生態:落葉喬木,葉近革質,大形,葉片7~9集生枝頂,長圓狀倒卵形,先端短尖,基部漸狹成櫝形,花單生枝頂,白色,芳香,花被多。聚合果長卵形,蓇葖果具喙,科子三角狀倒卵形,花果期3~10月。
性味入經:厚朴樹皮味苦,辛,性溫,入脾胃二經。
功能:苦降能瀉實滿,辛溫能散濕滿。平胃調中,消痰化濕,厚腸胃。行結水,破宿血,殺藏蟲。
應用方法:
1.積熱便祕:厚朴異生、大黃12克(後),枳實10克水煎服用。
2.腹脘脹滿:厚朴、蒼朮各10克,陳皮6克,甘草3克水煎服用。
3.消化不良:川連、川厚朴、石菖蒲、製半夏各3克,山槴子、淡豆豉各10克,蘆根60克水煎服用,或厚朴、陳皮、乾姜各6克,草豆蔻2克,木香3克(後下),茯苓10克,甘草3克水煎服用。
4.咳嗽、肺氣腫:厚朴6克,麻黃、製半夏、甘草各3克,茯苓12克,杏仁10克,五味子、淡乾姜、細草各1.5克水煎服。
禁忌:誤服脫元氣,孕婦忌服。

本文轉載自2016/01/0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冰糖草(利尿消腫,潤肺涼血)

■平凡2015-12-17
又稱:甜珠草,珠仔草,野甘草,土甘草,龍吐珠,假甘草,金荔枝,雞骨癀。
生長環境:荒地、村邊、路邊、溝邊。
生態:為1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有稜,多分枝,葉對生或三葉輪生,羽狀披針形;邊緣齒鋸,基部較狹,葉柄不明顯,夏秋天間開白色小花,一朵或成對生於葉腋,有柄,地下根而直,色黃,蒴果球形,種子黑色。
藥用部分:全草。
採收期:夏秋間採集,洗淨,鮮用或乾燒用。
分布:原產熱帶美洲。
產地:台灣全省平野至低海拔山區。
效用:全草能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潤肺涼血。
應用方法:
1.喉炎:鮮雞骨癀120克,搗汁調蜂蜜適量服用。
2.丹毒:鮮珠仔草60克,食鹽少許同搗爛,水煎服用。
3.中氣不足:甜珠仔草根60克,大丁癀60克,豬排骨適量用半酒水炖爛服用,冰糖草、萬點金、田基癀、六月雪根、魚腥草各30克,過山香15克水煎,代茶喝。

本文轉載自2015/12/1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

糖尿病神經病變



鹿港彰濱秀傳醫院中醫部主任呂友文建議,糖尿病患飲食六大類應均衡。 (記者何國榮攝)
      糖尿病患神經病變如何緩解?鹿港彰濱秀傳醫院中醫部主任呂友文表示,控制血糖最重要,選擇適合的飲食、中藥調理、針灸也有一定效果。

 呂友文指出,天氣冷,很多5、60歲以上糖友病患都會問雙側下肢感覺異常、痠麻、偶有搔癢及刺痛感,是天氣變冷,循環不好的關係嗎?經詳細問診,患者大多有多年糖尿病,而且血糖控制不佳。感覺異常、痠麻甚至搔癢刺痛,是糖尿病的神經病變,非關天氣變冷,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併發症。

 糖尿病會造成微血管病變,導致神經缺氧、壞死,糖尿病程愈久,神經病變機會愈大,常見的是對稱性的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通常以感覺症狀為主,感覺變差,如對痛覺的感覺變差,一般從腳開始慢慢往上延伸,有些會有疼痛感,甚至連肢體被衣服或被單碰觸也會引發疼痛。

 呂友文表示,糖尿病神經病變沒有公認的有效治療,控制血糖最重要,選擇適合的飲食、中藥調理、針灸也有一定的效果。與一般人一樣,糖尿病患飲食應包含六大類均衡,多寡依食物金三角攝取,烹調須注意少油,少鹽,無糖,低熱量、高膳食纖維。

 治療上吃中藥加針灸搭配雷射可緩解,低能量雷射用在穴位刺激時,雷射刺激末梢12經絡的底穴,因能量被吸收,相當於針灸裡的足法,可輔助一些穴位足法。
 患者經辯證論治後,可以選擇適合的食材及藥物,對血糖的控制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中醫部提供降糖中藥的茶包,有山茱萸、葛根、三七、知母、黃蓮、女真子、黃精、麥門冬、黃耆等9味中藥。
本文轉載自2015/12/17"中華日報健康生活網